護理目標管理對重癥肺炎機械通氣的應用摘要:[目的]探討護理目標管理在重癥肺炎病人機械通氣中的應用。[方法]選取重癥肺炎行機械通氣病人12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病人入院時間將其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6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應用護理目標管理實施干預,對比分析兩組病人總有效率、并發癥發生率、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及治療前后肺功能改善情況。[結果]觀察組呼吸道意外發生率、并發癥發生率、護患糾紛及護理投訴率低于對照組(P<0.05),而病人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低于對照組,動脈血氧分壓(PaO2)、血氧飽和度(SaO2)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病人氣促緩解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哮鳴音消失時間、機械通氣時間、住重癥監護室(ICU)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護理目標管理能有效改善重癥肺炎機械通氣病人肺功能,改善病人臨床癥狀,降低病人并發癥發生率,提高病人治療效果,促進病人預后。
關鍵詞:護理目標管理;重癥肺炎;機械通氣;肺功能
重癥肺炎是呼吸內科常見的危重癥,病人臨床表現為氣促、咳嗽、呼吸困難及肺部濕啰音[1]。重癥肺炎病人發病病情緊急,病情較嚴重,容易并發多種并發癥,從而危及生命[2]。做好病人呼吸道管理對維持病人呼吸道順暢、提高病人搶救成功率及促進病人康復具有重要的作用[3]。目標管理是由組織管理者及被管理者共同參與制定的可行的、具體的并能客觀衡量護理效果的一種管理方法,其在護理過程中由護士進行自我控制,并通過努力完成某一工作目標[4]。本研究探討護理目標管理在重癥肺炎機械通氣病人中的應用效果,旨在提高重癥肺炎病人臨床護理效果,促進病人康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年1月—2015年1月選取我院呼吸內科收治的120例重癥肺炎新生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內科學》(第七版)中對重癥肺炎的診斷標準;②均接受機械通氣治療;③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時排除支氣管異物、呼吸衰竭、結核性感染及心力衰竭的等并發癥病人。根據入院時間將病人分為觀察組(2014年1月—2015年1月)及對照組(2012年1月—2013年12月)各60例。觀察組:男30例,女30例;年齡38歲~78歲(52.3歲±3.2歲);病程3d~10d(5.2d±0.8d);合并意識模糊12例,合并呼吸衰竭14例,合并心律失常10例。對照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40歲~78歲(51.9歲±3.5歲);病程3d~12d(5.3d±0.9d);合并意識模糊11例,合并呼吸衰竭12例,合并心律失常11例。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預方法對照組病人給予常規護理。病人入院后密切留意病情進展,積極為病人開展相關的救治工作。同時給予抗感染、解痙、護腦、降壓、止血、維持內環境及血流動力學相應治療,并對病人做好相關檢查,同時應加強病人營養,提高病人免疫力。密切留意病人病情進展,對出現嚴重性并發癥的病人及時告知主治醫生進行搶救治療。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護理目標管理,具體措施如下。1.2.1.1制定機械通氣期間目標監護體系①成立機械通氣監護小組,實行護士長—護理組長—責任護士3級護理制度,確保病人機械通氣期間無護理并發癥發生,提高病人護理質量。同時為病人制訂總目標,并將總目標細分為各小目標。監護小組對每位護士進行職責及護理監護,同時由專家對小組成員進行系統化培訓,提高護理人員對機械通氣管道的護理。②根據病人護理目標,收集國內外機械通氣護理的成功經驗,并將有價值的資料進行匯總分類,確立循證支持,同時做出合理可靠的評價,并結合本院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護理方案。③強化護理目標,制訂機械通氣護理流程:病人機械通氣第2天,針對提出的護理目標,進一步加強機械通氣護理,同時規范機械通氣護理流程。1.2.1.2護理目標的實施①加強機械通氣管道護理,保持管道通暢,固定管道,嚴防管道脫落。所有病人在行機械通氣期間采用粘性彈力繃帶交叉法加壓包扎,保持管道平直,避免管道脫落或扭曲。做好交接班工作:責任護士每班床旁交接導管位置、固定情況、置管外露情況,保持氧合器各管道電源、接頭及氧源連接緊密,同時固定好管道,并盡量減少體位變動,凈化工程www.schrjh.com,每次更換時應讓專人保護好管道,并由多名護士協助翻身,同時采用約束帶將雙肢進行保護性約束。對病人做好鎮痛、鎮靜護理,為了避免病人清醒后煩躁而發生意外拔管的情況,同時也是確保肺部有效氧合,在對病人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給予病人0.3mg/50mL芬太尼+50mg咪達唑侖持續靜脈泵入。②密切留意機械通氣各參數:機械通氣過程中每小時記錄1次病人血流速度、氧流量及機械轉速,確保血流速度穩定,避免管道扭曲、異位而引起血流量改變。③備好抗心律異常藥物:護理人員應熟悉抗心律失常藥物作用機制、給藥時機、給藥途徑,密切觀察病人的心率,對發生心律失常等并發癥病人應做到盡早發現,盡早處理,并嚴格按要求對病人用藥。④加強呼吸功能監護:保持病人呼吸道順暢,采用保護性通氣策略,讓肺部處于“休息”狀態,同時避免高濃度氧對肺部功能的損傷。1.2.2觀察指標①記錄兩組呼吸道意外發生率、并發癥率、護患糾紛及護理投訴率及滿意率情況。滿意率采用本院自行設計的病人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評估,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滿意度越高。②觀察兩組病人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機械通氣時間、住ICU時間、住院時間。③肺功能:干預前后采用M78162血氣分析儀測定病人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以及動脈血氧分壓(PaO2)、血氧飽和度(SaO2)值。1.2.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3討論
目標管理需要護理者對目標實施方法、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合理配置進行充分考慮[4]。目標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需進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及合理的資源配置,同時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控制及明確職責[5]。本研究對重癥肺炎機械通氣病人將護理實驗及理論進行有機結合,并對病人機械通氣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嚴密監測,避免了護理工作主觀性及盲目性,使得護理工作有方向、有目標,并進行有效的護理工作配合,同時嚴格把握病人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抓緊護理難點,并通過有效的護理目標管理最終確保目標能順利完成[6]。本研究中觀察組呼吸道意外發生率、并發癥發生率、護患糾紛及護理投訴率低于對照組(P<0.05),而病人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護理目標管理能有效提高重癥肺炎機械通氣病人治療效果,降低病人并發癥發生率,有利于病人預后。這可能由于護理目標管理將積極預防重癥肺炎病人并發癥作為護理目標,將每一個可能影響病人預后的環節加強了監護[7]。同時護理過程中重視護理協同性及科學性,并根據總目標認真解讀每個分目標,充分發揮護理團隊優良傳統,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積極性,提高了病人機械通氣的護理效果[8]。本研究觀察組治療后PaCO2、PaO2、SaO2較對照組顯著改善(P<0.05),提示護理目標管理能有效改善重癥肺炎病人氣血指標。這可能由于護理過程中對護理人員提出了一系列的護理目標,進一步強化了重癥肺炎病人機械通氣的護理理論,規范了機械通氣護理流程[9]。此外,監護小組每個成員在護理過程中加強了護理監測及危機意識,嚴格規范了交接班制度,使病人能有效評估并牢記病人病情,從而提高了護理效果,使病人可在短時間內快速康復[10]。綜上所述,護理目標管理能有效改善重癥肺炎機械通氣病人肺功能,改善病人臨床癥狀,降低病人并發癥發生率,提高病人治療效果,促進病人預后。
參考文獻:
[1]譚景予,陳錦秀.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集束化護理方案的制訂與管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7):731-733.
[2]陶立蓉,袁道勇.程序管理在住院患兒肺炎監測標本采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4):1255-1257.
[3]李登紅.程序管理在住院患者肺炎監測標本采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3(6):440-441.
[4]楊洋,尹麗娟,彭東紅,等.臨床路徑對兒童肺炎的管理作用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2013,51(10):793-797.
[5]謝紅艷,凈化工程www.schrjh.com,駱駿,孟紅梅,等.全面質量管理在兒科肺炎監測項目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11):803-804.
[6]陶玲,張李娟,孫佳妮,成都實驗室裝修www.vnnu.cn,等.程序化管理在住院肺炎患兒監測標本采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24):3737-3738.
[7]任啟文.臨床路徑對兒童肺炎的管理作用分析[J].中外醫療,2014(20):172-173.
[8]王莉芬.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兒童肺炎防治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7):37-38.
[9]江仙菊.早期飲食管理預防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吸入性肺炎的效果[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4(3):264-266.
[10]梁澤平,商璀,簡福霞,等.重癥監護病房采取集束化管理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效果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24):3824-3825.
作者:龔清環 黃嬋 李翠 曾小兵 曾梅許
妈妈噜在线影院_色5月影音先锋_色人色导航_第四色影音先锋偷自拍_第四色www26uu免费